↖ 点击关注“御承雅赏”
皇室御品·宫廷私珍
收藏资讯平台
文|蔡暄民
编辑|御承雅赏
“汝哥官定钧”被陶瓷界历来律定的五大名窑,却没有瓷都景德镇的份。为此,我一直感到排名者颇为不公,纵观宋以来,自宋真宗景德元年始,即将该瓷都取名为“景德镇”。说明在宋初,该地已经烧瓷闻名。从目前为止出土的窑址和瓷件来看,湖田窑生产的单色釉影青瓷,无论从胎、釉、造型、刻划、印花等工艺均不输于五大名窑。
南宋 景德镇窑青白釉菊瓣口瓷碗
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藏
2007年“南海一号”沉船出水
好的湖田窑影青精品,胎洁白细腻,晶莹亮泽,“汝、官、哥、定、钧”五大名窑无一能胜过其右,汝窑是香灰胎,官窑是紫金土,哥窑是黑灰胎,而且结构疏松,弹扣间发出噗噗声,定窑虽是白胎但胎体结构没有影青瓷那么紧密,白净,微微泛黄色;钧窑的胎呈酱褐色,虽结构紧密但色泽暗红,无法与影青瓷争胜。
宋 青白釉花口盏&青白釉镂空盏托
波士顿 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
从釉色看,影青瓷像湛蓝的天空,纯净而晶莹,特别圈足部位的积釉处更像玻璃种的翡翠,透明而养眼;从造型比较,湖田窑影青的器型十分丰富,有尊、罍、花觚、盘、碟、碗、洗,动植物和人物造型应有尽有,而且无不栩栩如生,我见过一只螭龙双耳洗,那两条螭龙身姿矫健地甸伏在洗的两边侧口,正伸颈探视着洗内,想进去又想立即退回,作惊吓状,灵动逼真,令人叹为观止!我也藏有一对八棱盖罐,罐身呈八面型,面与面之间的棱线拉得挺直而刚健,小器见大样,玲珑而可爱;我还藏有一对梅花觚型小碟,瓣与瓣间隔的棱线十分挺拔,托出了花瓣的立体感,雅韵浓浓,煞是可爱;我还藏有一尊影青天官赐福造像,除衣带飘忽间尽现丝绸的质感外,那面部神态更是巧夺天工,凤尾眼只在一刀之间形成,充分反映了造型者高超的艺术造诣,美院雕塑系的老师曾数次带学生来我处观摩讲解,点评中流露出五体投地的敬仰之神色,啧啧不已!
宋影青八棱小盖罐
御承堂博物馆藏
由此,我可以毫不过誉地说“宋湖田窑影青无论从胎、釉、到造型无一不输给五大名窑,其未能排入名窑之列是历史的缺憾!我仔细想想,造成此历史的漏排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:
一:最初排名者很有可能是北方人,他比较熟悉北方窑口的东西,加之古时候相对闭塞,交通落后,他无缘接触到精品湖田窑影青器皿。故而未将它列入名窑系列。五大名窑中有四大窑口的器物——汝、官、定、钧,都是北方窑口的东西,因而推断他为北方人应有一定道理。
北宋 青白釉瓷香薰
南京市博物总馆藏
二:将窑口排座次的时间应该不在宋代,而是宋以后,据史料记载,宋朝没有哥窑一说,最早有哥窑一说的是在元朝,因为哥窑之址至今未找到,故对此观点尚未定论。同样,学术界对钧窑的烧制时间也有较大争议,国外对中国古陶瓷研究较有权威的人士认为,钧窑最早应是在金元朝烧制的,而并非宋朝。由此推断,将五大名窑排名的时间应该在宋以后,最早也只是在元朝。
元朝已在景德镇设皇家督导的浮梁瓷局,烧制专供元统治者专享的宫廷用瓷,发明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次配方,提高了烧制温度,使得器物的胎体更为紧密坚固,是瓷器烧制的一个飞跃,特别是元青花的烧制成功,更是陶瓷史的一个里程碑。
既是元朝时开始将瓷器排座次,却为什么独独撇开元御设景德镇的产品?我想这大概也是汉士大夫反元蒙古族统治的一种心理流露。故意不将景德镇的产品列入名窑之列。宋湖田窑影青也将殃及鱼池了。
如果座次让宋朝人排,我想一定不会将影青瓷剔除在名窑之外的。宋人曾将景德镇湖田窑影青瓷比作“玉”!南宋词人李清照曾在《醉花阴》中有“玉枕纱橱”的比喻,说的就是影青瓷枕。玉,在当时唯有王公贵族才能尊享,非一般百姓能染指的。将影青比成玉,足见宋人对影青瓷的青睐。
宋 青白釉菊瓣盏
北京 首都博物馆
三:排列名窑,其实也是以讹传讹,因袭而成。在明朝,《格古要论》首将名窑列为六大,第一名是后周柴世宗制烧的柴窑,名曰“柴、汝、官、哥、定、钧”。后因明文震亨《长物志》有“柴窑最贵,世不一见”之说,既无人见到,列它也是白搭,后人就慢慢将它剔出名窑之列。
如果我们能对宋景德镇湖田窑的影青有认真、细心的研究和对同时代的名窑产品作一客观的对比,一定会得出“将影青挤出名窑队伍是客观认定上的失误,随着宋湖田窑影青瓷精品的不断发现和深入研究,将它列入宋名窑之列是迟早的事。如果以宋朝为界限定名窑,应该最为确切的是柴、汝、官、定、影”。因学术界大多认为哥窑和钧窑最早烧制在元代。
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婴戏纹碗
故宫博物馆藏
以上观点是否有道理,有待于对中国古陶瓷研究人士的进一步探讨。
戳下文,再读一篇
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,涉及版权请联系我们